当西方“吹蜡烛”的生日仪式席卷全球时,一所职业院校选择用一碗朴素的长寿面唤醒文化基因。5月4日,长江职业学院91名留校学生收到特殊“成人礼”——在各学院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里,校学工处、辅导员老师和食堂工作人员端来热腾腾的生日面,两个圆润的荷包蛋卧在细长面条上,没有蜡烛,却让“00后”们尝到了跨越千年的文化滋味。

长职后勤与资产管理处处长程正东介绍,即日起全校食堂将常态化推出生日面服务,“我们要让每个孩子记住:在异乡求学的日子里,总有一碗面为你留着家的温度”。
“长寿面来了!”中午12时,长职光谷校区食堂师傅的吆喝声揭开了一场静默的文化革新。机电汽车学院2024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黄林捧着生日面碗,氤氲热气中恍惚看见母亲在灶台前的背影:“这面和小时候生日妈妈做的一模一样,但多了一重深意。” 他所说的深意,正藏在荆楚好老师、长职医药护理学院辅导员张晓英的讲解里:其实,除了“吹灯拔蜡"的西式过生日庆祝方式,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,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过生日仪式和习俗。比如抓周,吃长寿面,滚鸡蛋等等。一碗细长细长的面条,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长久,希望过生日的人能够健康长寿;又圆又润的鸡蛋在身上滚一圈儿,寓意着生活美满!万事顺意!吃长寿面不仅有对学子的暖暖祝福,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!

据悉,我国“95后”过生日选择西式蛋糕、吹蜡烛的比例高达80%以上,而知晓“长寿面”寓意的仅占两成左右。长江职院机电汽车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刘红伟坦言:“我们刻意去掉蜡烛环节,不是否定多元,而是希望青年在比较中理解何为‘中国式祝福’。” 文化教育学院辅导员彭丹对此深有共鸣:“吹蜡烛总让人联想到‘吹灯拔蜡’的不吉,这碗面让青年大学生读懂祖先对生命的敬畏。”

在武汉新城校区文化教育学院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,办公室主任陈林正将生日鸡蛋面送到学生手上,他说:“滚鸡蛋祛病,推鸡蛋纳吉,我们要让传统活在当下。”
当西方生日歌与奶油蛋糕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“标配”,这所高校选择用最朴素的食材重构文化记忆:细韧的面条象征生命绵长,完整的荷包蛋寓意团圆美满,而用筷子挑起第一根面条的瞬间,恰似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。

来自河南三门峡的2024级数媒专业学生袁晓静对此深有感触:“在我们北方,生日吃面叫‘挑寿’,鸡蛋要在身上滚三圈才吉利。”这位00后女孩擦拭着眼镜上的雾气笑道,“这可比吹蜡烛有意义多了,既暖胃又暖心。”
这并非一时兴起之举。早在2017年,该校便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“三全育人”体系:为大学生办“成人礼”、端午编艾草香囊、中秋复原“拜月宴”、冬至开设药膳工坊……此次生日面行动更将文化浸润推向制度层面:全校学生凭身份证可在生日当天领取定制面,各学院需结合专业设计文化仪式。

而校团委书记韩永平的思考更为深远:“职教不仅要培养能工巧匠,更要锻造有文化根脉的大国工匠。这碗面,接续的是‘修身齐家’的士人传统,开启的是‘经世致用’的当代叙事。”
武汉大学教科院陈闻晋教授说,当技术浪潮席卷全球,中国工匠的精神原乡,永远驻守着文明的血脉与温度。长江职业学院的实践启示我们:文化传承不必是刻板的说教,它可以是一碗面的温度,一个鸡蛋的弧度,一次师生共餐的欢愉。当00后们开始主动比较“吹灯拔蜡”与“挑寿滚灾”的文化意涵,当传统节日仪式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方式的创新,更是一个文明古国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文化自信。

通讯员:张俊 毛宸 鄂胜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