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长江职业学院新闻网!今天是

  • 设为首页  |  
  • 加入收藏  |  
  • 学校主页

媒体看长职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 >  媒体看长职  >  正文

【大武汉】大学烘焙专家教村民做土窑面包,还开发出当地特色产品

来源: 大武汉 时间:2025-03-26 17:02:40点击:

长江职业学院李嬿教授是一名烘焙专业教师。如今,她在湖北神农架林区木鱼镇红花坪村用自己改良过的烘焙土窑,帮助当地居民通过制作土窑面包,让当地获得新商机。

李嬿经历丰富。她曾是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钢琴高才生,后在湖北省医药学校教语文,2016年在长江职院医药护理学院担任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烘焙课老师。她的课堂大部分时间教学生实战,将多年在企业实习积累和学到的技术对学生倾囊相授,《实用烘焙技术》课非常受学生欢迎。

李嬿(右)课堂在指导学生做苹果派。

2025年春节前夕,神农架林区木鱼镇开发乡村旅游,急需专家指导土窑烘焙,业内人士向镇政府推荐李嬿。农历大年初六,带着学校的委托,她来到神农架。木鱼镇不少村民抓住面包制作的风口,以土窑烘焙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卖点之一,但由于当地用来搭建土窑的红泥黏性不足,导致土窑封闭性差,窑体不仅容易开裂,一次加热后也仅仅只能保温三小时左右,土窑面包制作效率低、成本高。

带着技术团队,李嬿利用互联网查阅了国外类似产品的数据,利用当地泥土和耐火黏土,调配出合适的比例,终于解决了保温性差的问题。她还通过热成像技术分析窑体热流分布,开发出“土窑管家”智能温控系统;将《齐民要术》中“酒醅起时,手按有窠臼”的发酵经验,转化为PH值监测曲线;就连窑工“观火色”的祖传技艺,也被翻译成色温数据库。村民韦群举着手机展示小程序:“现在烤窑温度误差不超过5℃,省柴50%,300度高温能持续8个小时,比过去增加两倍多时间。”

“土窑面包只能赚吆喝,真正富民要靠产业链。”李嬿明白,民宿、土窑面包只能作为引流,以目前的产能,达到靠产品盈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。她走进村里的田间地头,进行广泛调研,努力研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产品,帮村民寻找赚钱的机会。

李嬿(右)在指导村民做土窑面包。

李嬿围绕当地资源情况,对农产品进行升级,帮村民们创造出新茶饮“橙子酱”和“橙子干”“神农架腊肉花菇披萨”“山核桃欧包”“玉米面法棍”等极具当地特色的产品。如今,红花坪过去每斤高山茶卖价很低,现在制成茶饮后附加值提升很多倍;滞销橙子加工的果酱,预计让果农年均增收万余元。“以前游客拍完照就走,现在都拎着‘神农六宝’礼盒。”民宿业主枝子指着直播间数据说,腊肉花菇披萨上线三天就订单不断。

李嬿还教村民如何开直播销售,村民不善言语,她就让村民把产品放货架上,打开直播,有问即答,展现质朴本色。“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,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密码。”在土窑前,李嬿轻轻拨动窑膛里的炭块,“就像这窑火,既要守住柴木的本真,也要懂得掌控火候的艺术。”


版权所有 2017 长江职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 制作维护 鄂ICP备05003302号 地址:武昌雄楚大街918号 邮编:43007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