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 6月26日,长江职业学院2025年科技工作会议在武汉新城校区学术报告厅召开。本次大会以“‘新质’澎湃‘支点’有我”为主题,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下,如何以科技创新驱动学校内涵式发展,探寻服务湖北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路径,展开了深度研讨。校党委书记童静菊,党委委员、纪委书记张术平出席会议,各职能部门负责人、院部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300余人参会。

童静菊在讲话中对近年来学校教学科研人员齐心协力、协同聚力,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、提升新质量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。她指出,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创新作了重大战略部署,湖北正处于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时期。作为扎根荆楚大地的高职院校,学校必须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,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对提升学校内涵、服务地方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。
她强调,科技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也是提升服务贡献度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。全体教学科研人员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、服务湖北需求、服务学校发展,精准把脉、对焦发力,将科技创新融入学校发展“基因”之中:要以党建引领为突破口,破解“两张皮”,推动党员干部牵头攻关“卡脖子”技术;要以“荆楚情怀”涵养科学家精神,鼓励师生扎根湖北产业一线,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;要以底线思维筑牢科研诚信防线,健全科研经费全流程监管机制,确保科研工作的规范、有序开展。
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科研存在的“散、弱、虚”等痛点问题,并明确了下一步的攻坚方向:一是坚持需求导向,聚焦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湖北“51020”现代产业体系需求,建立“企业出题、院校答题”的有效机制,使科研工作更加贴近产业实际;二是加强团队攻坚,组建跨学科“大兵团”,整合各方资源,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;三是深耕产业一线,要求教师、科研人员每年深入企业锻炼,建立“问题台账-解决方案-成效评估”的闭环管理模式,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;四是注重实效为先,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或技术标准,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张术平结合湖北省“创响荆楚”行动计划,提出“抢秒级响应、破梗阻转化、栽梧桐生态”三大任务:要建立“7×24小时”产业需求响应机制,确保能够及时、准确地捕捉企业的需求;试点“先转化后收益”的利益分配模式,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成果转化动力;打造“概念验证中心—中试基地—产业园区”全链条服务体系,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。
科技处处长王宇在学校科技工作报告中,全面回顾了2022—2025年科技工作改革发展成效。近年来,学校科技工作以“抢抓机遇、健全机制、力补短板、创新突破”为主线,实现老跨越式发展。面对“新双高”建设目标,仍需破解科研管理“需求对接不精准、成果转化不通畅”等瓶颈,亟需构建“需求牵引-精准供给-动态调适”的新型治理体系。

会上,财经旅游学院党总支书、院长苏龙分享了党建引领科研创新的“金课”“金师”培育经验,学院通过校企共建“红色教研室”,将党建融入课程开发、团队建设,三年间产出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,技术服务企业30余家。数据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艾永久则以“党建+产教融合”模式打造“数字工匠”培养体系,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。城市建设学院党总支书记、院长王健结合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,强调“基础研究要扎根产业需求”,其团队研发的智能建造技术已应用于武汉新城12个重点工程;医药护理学院教师陈帆博士围绕科研成果转化分享了经验做法,认为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要深度结合,才能更好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。
(来源:科技处,作者/熊丽芬,图片/刘靓,审稿/王宇,审核/张术平)